查看原文
其他

抱团养老?50多位上海老人众筹一栋楼,生活20年,如今怎么样了?

图文无关/来源网络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一直是国内经久不衰的话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逐步凸显,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也始终处于加速状态。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预计到2035年左右,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将超过20%,把这个比例放进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将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而为了延缓和解决老龄化的问题,一方面国家先后出台了放开“三胎”、延长退休年龄等调控政策,一方面也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探索“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方式和手段。


而在我国的上海,就有这样一个温馨和谐的老年乐园,成为了“抱团养老”模式的示范和标杆。


早在1997年,这座位于上海郊区村镇的养老小楼就已经初具规模了,而经过近25年的更新迭代,这座小楼更是成为了许多老年人的寄托。


这座小楼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慈舟养老院,那么这座当初由50多位上海老太众筹购买建立起来的慈舟养老院,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说起这座养老院的来历,还要从一名叫浦逸敏的老人讲起。




上世纪90年代,在上海的基层医院工作了一辈子的浦逸敏退休了,但与想象中轻松安逸的退休生活不一样的是,她的日子并不那么惬意。


虽然当时的上海房价不如现在这样令人瞠目结舌,但用彼时的社会平均收入来衡量还是比较高的,作为一名基层医生,浦逸敏退休后只能和儿子、儿媳一同挤在一套仅有4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尽管儿子、儿媳都很孝顺,对自己也很好,但浦逸敏仍然高兴不起来,由于她的儿子因未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患上了心脏早搏,还有严重的高血压,儿媳也得了冠心病,一次发病后幸亏抢救及时才避免了生命危险,但心脏里从此也被种下了8跟钢钉。


本来儿子儿媳的生活就已经够艰辛的了,还要照顾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自己,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这让浦逸敏心里一直不是滋味,她不想成为儿子儿媳的累赘,也不想让他们本就紧巴巴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




于是,浦逸敏就产生了自己独居养活自己的念头,但碍于自己攒下的钱不够买一套独立的住房,这个想法也一直没有办法变为现实。


这种纠结情况一直持续到了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浦逸敏从远在郊区的朋友那里了解到,在郊区的葛隆村有一个非常适合养老的空置房屋,这里之前是一个农村合作信用社,后来信用社搬迁后就一直处于闲置的状态,此时房屋正在出售。


在听了朋友的介绍后,一个大胆的念头就在浦逸敏脑海里形成了:“郊区空气清新,蔬菜瓜果都很新鲜,关键是生活成本低,为什么不去试试呢”,而等到浦逸敏到现场看到这座小楼是,这个念头就更加坚定了。


在浦逸敏看来,像她一样有独居养老需求的老人数量应该有很多,大家缺的就是一个沟通联络人,而这座将近300平米的二层小楼,完全可以成为她和与她有相同想法的老年人的居所和乐园。




果然,当浦逸敏将她的想法告诉自己的一个朋友后,朋友也同样非常动心,当即表示想要入伙,和浦逸敏一道凑钱想办法把房子买下来。


就这样,浦逸敏想要“众筹”一座养老院的想法就在附近的老年群体中迅速传开了,很快,主动找上门来的老人就达到了50多位


这里面,有的人是因为与晚辈同住生活非常不方便而选择加入,有的是因为老伴去世不愿意守在家里睹物思人而选择加入,有的其实并没有打算要住进去,但听说浦逸敏的想法后觉得很好,于是专程来捐款尽一份力。


而捐款的金额也从最开始的好几十变成了后来的好几千,很快用来购买那座二层小楼的6.8万元现金就凑齐了,当众人浩浩荡荡的来到葛隆村并找到当地村委会表示想要购买二层小楼时,村干部都非常震惊,而当了解到众位老人的需求后,又都选择了支持。




顺利成交后,众人来到了二层小楼前,内心是既兴奋又激动,在用仅剩不多的钱对小楼进行了简易的翻修装饰后,大家就兴高采烈地搬了进来,并给这座老人们的小家命名为慈舟养老院


与其他养老院不同的是,在慈舟养老院里,既没有专业的医生护士,也没有厨师、保洁、护工,一切生活都是由全体入住的老年人自己来分工和打理,而浦逸敏也积极发挥余热,利用自己医院的工作经历,负责养老院的日常运营和管理。


最开始,除了浦逸敏,同来的还有20多位老人,大多数都是和浦逸敏熟识的朋友,但后来,随着慈舟养老院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老人也越来越多,在养老院最辉煌的时候,人数一度突破了50人。




在慈舟养老院,大家都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每天除了参加院里安排的日常家务劳动,就是在一块唱唱歌、跳跳舞、下下棋,有时养老院还会专门准备一些文艺表演和小型晚会,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老人都有着发自内心的归属感


陈季芬老人是比较早来到慈舟养老院的,在这里,她也成为了浦逸敏的有力帮手,根据她的回忆和介绍,当初养老院在开始运营阶段,也是经历了好多事情的考验和磨合,才渐渐走上正轨的。


首先就是花钱的问题,由于养老院是完全由老人们独立经营的,因此,每月都会向每个老人收取固定的生活费用,一开始每个人每个月只需要交500元,后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上涨,生活费也提高到了800元。


最开始的时候,浦逸敏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也不太懂得有计划支出的道理,导致养老院的开支忽高忽低,每个月的生活标准也是忽升忽降,这就引起了少数老人的疑惑和不满,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浦逸敏主动提出道歉,并承诺会将钱管好。




为了让养老院的每笔钱都花的公开透明,浦逸敏每次支出一项开支都会要求对方开具全额的发票,并将发票张贴在二楼活动室的小黑板上,方便各位居民随时查阅,这一行为了赢得了老人们的一致信任,大家都说,把钱交到浦逸敏手里是真放心。


其次就是生病救治的问题了,因为到养老院来的基本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身体上难免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和问题,特别是有时候一些突发疾病的降临,往往会让人措手不及,而养老院满院子都是老人,遇到这类情况通常很难实施及时的救治。


好在这时候,葛隆村村委会伸出了援手,其实一开始,村委会对养老院的建立还是持怀疑态度的,还曾经担心养老院会不会影响到村里人的正常生活,但很快村干部就被浦逸敏的真诚和率直打动了,平时对养老院就十分的关注和照顾。




一次,养老院一名刘姓大爷突发冠心病,幸好村委会的值班干部及时赶到,将老人送到了最近的医院抢救才使老人脱离了危险,后来,村里就和养老院定下了24小时的响应机制,一旦院里的老人发生突发情况,村委会就会立刻派年轻力壮的村干部赶来帮忙。


这下可给养老院解决了大问题,后来的几年里,又陆续发生了好几次类似的情况,特别是一次一位老人突然腹痛难忍,浦逸敏简单检查后认为是肠绞痛,于是赶紧联系了村里的值班干部,在热心村民的帮助下,连夜将老人送到了医院才避免了病情的恶化。


再次就是生活标准的问题,由于养老院的人越来越多,在生活标准的要求上也曾经产生过分歧,浦逸敏是一个生活上非常节约的人,为了节省电费,养老院虽然安装了空调但基本上很少使用,老人们的房间里也只配了一个瓦数很低的电灯。




而养老院的热水有时候也不用电水壶来烧,而是用做完饭后灶台的余烬来加热,为了节约水费,浦逸敏更是请求村委会牵头为养老院打了一口井,平时养老院的用水基本都是来自于这口井,可以说是将节约进行到了极致。


对于浦逸敏的勤俭节约,养老院的老人普遍是比较支持的,但也有一部分后来入院的老人表达了不满,他们认为,现在退休金水平已经上去了,没必要为了节约一度电或者一吨水太委屈自己,大家应该生活的更好一点。


但浦逸敏却并不这么想,在她看来,作为养老院的创始人,当初建起这个养老院的初衷,就是让所有愿意来这里养老的老人都能愉快的生活下去,如果是为了一部分人想要过条件更好的生活而提高了大家的生活费标准,那肯定另一部分老人就在这里待不下去了。


在了解到浦逸敏这个想法后,最终大家还是默默地选择了支持她的想法。




虽然养老院从初创到逐渐壮大也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但总体看,大家在这里过得都很愉快,这种不用依靠儿女的守候,靠自己也能活的很好的感觉,令很多老人都是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


而这一群善良的老人不仅自己过得十分精彩,还特别的富有爱心。


因为浦逸敏是一个忠实的佛教信徒,平时就非常喜欢行善积德,慢慢地也影响和感染和很多身边的老人,他们还常常通过捐款的方式来与善结缘。


2008年汶川地震时,尽管慈舟养老院的老人自己也并不富裕,但他们还是向四川灾区一次性就捐了6万元,平时看到有别人罹患重病的消息,他们也会纷纷慷慨解囊。




而随着养老院与村里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这群活泼积极的老人,也给村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平日里,他们还经常自发到村里其他老人居住的地方互帮互助,一有时间还会帮助村里人种菜种花。


村里人也很善良淳朴,到了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都会拿出自己家种的粮食瓜果送到养老院与老人们进行分享,平时节假日还会到养老院帮着维修家具,打扫卫生,真是一副其乐融融的美好画面。


更为难得的是,浦逸敏老人在养老院也焕发了自己的第二春,朱振良老人是2000年左右来到的养老院,当初看到浦逸敏一个人经营养老院的不容易,朱振良就主动扛起了帮助浦逸敏开好养老院的担子。


在朝夕相处中,朱振良老人和浦逸敏老人也渐渐产生了感情,虽然相识于白发苍苍的年纪,但他们的感情很好,也得到了全院老人的真诚祝福。




一开始,朱振良老人身体还很健康,经常给予年老体弱的浦逸敏无微不至的关心,但后来,由于一次突发疾病,朱振良的身体就一天一天的衰弱下去,这回轮到浦逸敏来照顾他了,但浦逸敏从来没有感到过任何的不悦与厌烦。


后来,老人们自发组建养老院互帮互助的事情也被媒体报道了出来,一时间慈舟养老院也成为了上海众筹养老的标杆,不少敬老院都慕名而来参观学习,很多的地方政府组织也经常过来看望和慰问。


浦逸敏和几名老人还作为代表接受了央视的采访,也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个老年人乐园的存在。


但遗憾的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近年来,随着当初进入养老院的老人们年龄的逐渐增大,尽管内心有着万般的不舍,但离开慈舟养老院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全面进步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宽敞明亮、服务优良的养老机构被建立了起来,儿女们为了尽尽孝心,也不想让年迈的父母吃苦,于是纷纷把父母接到了各方面条件更好的敬老院。


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逐步增加,老人们的自理能力都在不断地下降,即使想要互助互帮也逐渐力不从心了。


徐凤英老人也是最早跟随浦逸敏一起来到慈舟养老院的朋友之一,后来老人患上了青光眼,视力大幅度下降,已经看不清脚下的台阶了,一次,老人如厕后一个不小心就摔倒在了地上,脑袋也磕破了。




当时住在养老院的老人因为耳朵背,直到过了好长时间才发现摔倒在地的徐凤英老人,赶到楼上的浦逸敏最开始还试图把徐凤英扶起来,但此时也已经90岁高龄的她也力不从心了,大家费了半天劲都无能为力,最后只能赶紧打电话通知了徐凤英老人的女儿。


徐凤英老人的女儿赶到后,看到受伤的母亲心里也是说不出的心疼,第二天就把徐凤英送到了医院,但伤愈之后的徐凤英仍然十分怀念在慈舟生活的点点滴滴,于是在她的坚持下,女儿不得不又把她送回了养老院。


但很快,徐凤英就因为身体每况愈下再次摔倒了,这次伤得更加严重了,最终,女儿还是不顾老人的反对选择将她送到了另外一个条件更好的敬老院。


随着像徐凤英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后来就连陪伴了自己多年的老伴朱振良也最终撒手人寰,这时浦逸敏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和这帮老年人辛苦建立起来的养老院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的流逝和侵蚀。




2017年3月2日,就连浦逸敏也被子女强制接出了慈舟养老院,送到了离儿女家更近、医疗条件更好、生活更为便利的双善养老院。


但在浦逸敏的心里,她最为怀念的还是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慈舟养老院,这里有她和朱振良的点点滴滴,也有着她和其他老人们的美好生活回忆。


时至今日,慈舟养老院虽然已经不如以前那般的热闹,但仍有不少的老人选择来到这里安度余生,继续书写着这座养老院的传奇故事。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初由50多名老人凑足6.8万买下来的养老院,如今的市值已经超过了600万,期间有很多人都找到过浦逸敏老人,想要从她那里拿到养老院这块土地的开发权。

但面对对方的重金求购,浦逸敏却丝毫不感到心动,她总是说,慈舟养老院不是我一个人的,它属于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全体老人,也属于现在还在那里居住的老人,我没有权利把房子卖出去,剥夺别人居住的权利。


后来,浦逸敏更是决定将养老院的房子直接无偿归还给了葛隆村村委会,希望它能继续成为老人们互帮互助的乐园,也是完成了她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夙愿。


源:网易号清竹雅韵


欢迎关注视频号:养老解忧杂货铺猜您喜欢往期精选▼

1. 《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对应资料

2. 《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对应资料

3.  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创建-对应资料全套文件

4、街道级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与运营-对应资料

5. 《养老机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对应资料

6. 2022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对应培训资料

7. 【人社部直属证书】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招生报考

8. 【人社部直属证书】职业化养老院院长 招生报考


养老院星级评定对应资料

养老标准化体系对应资料

养老服务质量规范对应资料

养老服务安全规范对应资料

养老护理视频、课件、系统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养老运营消消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